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首页

HOME

    学院新闻

    【社会实践】红安大布非遗面临市场考验,传承发展之路何去何从?
    作者:赵坤伦时间:2024-08-15点击:

    为探寻“理解当代中国”非遗传承故事,2024年7月6日下午,云顶官网线路检测“布同凡响”实践团一行,在云顶官网线路检测院长谭燕保教授的带领下,深入探访了位于湖北省红安县的红安大布传统纺织技艺非遗中心,近距离感受了这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这里,实践团有幸采访到了红安大布省级非遗传承人钟先梅女士及其丈夫吴恒祥,就红安大布的历史、现状与发展前景进行了深入交流。

    (一)省级非遗及国家地理标志的确立之路。

    申请非遗的过程中,钟先梅夫妇为红安县政府其提供了大量宝贵资料,包括大布的原材料样品和编制技法。吴恒祥回忆道,在2010年之前,红安县便有热衷于红色文化研究的社会人士,他们积极动员乡镇周边的妇女群体,广泛收集红安大布。这些社会人士不仅致力于大布的收集工作,更对所收集的大布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旨在挖掘和传承红安大布所蕴含的独特文化价值,为申报非遗做了充分而全面的资料准备。最终在2010年,红安大布入选湖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钟先梅和吴恒祥建立的红安大布传统纺织技艺非遗馆

    吴恒祥与钟先梅共同经营红安大布的相关业务,包括红安土特产品经销店和红安将军红土布专业合作社。他们采取“农户+合作社+市场”的模式,集中给农户提供织布的棉线,并收购农户的土布推向市场。吴恒祥先生作为红安县供销社的工作人员,是红安大布成为国家地理标志的重要参与者。2013年,红安县质量技术监督局要求钟先梅夫妇提供全套申报资料,作为申请国家地理标志的参考依据。2013年11月份,红安县政府与武汉纺织大学李建强教授及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合作,通过了国家地理标志答辩环节,最终在2014年,红安大布被确立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16年,在红安县手工艺协会的支持下,政府授予钟先梅夫妇红安大布国家地理标志专用商标。

    “布同凡响”实践团采访钟先梅与吴恒祥以

    (二)非遗传承面临市场考验。

    在当今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不断发展变化的时代,红安大布非遗传承面临着较大的挑战。吴恒祥提到,挑战主要源于三个方面。第一是市场上机织布横行,抢占了较大份额的传统手工大布市场;第二是原材料价格上涨,棉花种植产业大幅萎缩,需要大量采购外地棉,满足生产需要,棉花的价格从原来的20元1公斤涨到现在的50到60元1公斤,生产成本的大幅度增加直接导致成本的大幅度提价,形成了手工布与机织布的另一比较劣势;第三是手工大布人工成本过高,熟练的巧匠需要工作一整天的时间才能织好一床13.5米的纯手工大布,一床大布只能赚50元钱,而在红安采摘茶叶一天可以挣到100元,这就导致大部分妇女放弃大布生产,投入到茶叶采摘工作当中,造成大量劳动力缺失,人工成本更为昂贵。

    (三)传承发展之路何去何从?

    面对众多考验,钟先梅夫妇曾向政府申请过专项补贴,但是最终由于各种原因至今未能落实。“市场上流通的红安大布产品大部分都是机织布,真正的传统手工制品市场占比不到总体的十分之一。”钟先梅女士说,“市面上‘挂羊头,卖狗肉’的现象比比皆是,我们很难做到全面打假。”

    吴恒祥对此提出了他的见解,他认为要从非遗保护和宣传销售这两个方面保护红安大布的传承与发展。在非遗保护方面,政府需要出台严格的法律法规打击红安大布伪劣产品,要充分发挥非遗传承人的作用,大力支持传统工艺技法;在宣传销售方面,要进行规模经营与生产,结合时代潮流开发多样产品,促进销量,焕发手工大布新生机。

    云顶官网线路检测院长谭燕保教授在实践团活动中强调,“资金输血”与“政策输血”需双管齐下,为红安大布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她鼓励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实现红安大布与高校资源的深度融合,共同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云顶官网线路检测院长谭燕保教授访问钟先梅夫妇

    在探索红安大布非遗传承发展与社会市场冲击的平衡点上,我们见证了传统与现代的激烈碰撞,也看到了像钟先梅夫妇这样的坚守者对于传统文化根脉的坚守与创新。我们坚信,只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为红安大布提供更多的支持与关注,定能克服市场冲击对传统带来的挑战,让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分享: